植物网 植物大全 养花知识 多肉植物 植物百科 花卉图库

首页 > 养鹌鹑> 鹌鹑的禽痘病因、症状与防治措施

鹌鹑的禽痘病因、症状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4-04-16 14:10:00 来源:说植物

  鹌鹑禽痘是一种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对鹌鹑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该病主要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途径传播。下面将介绍鹌鹑禽痘症状及治疗措施。

摄图网_327536112_成年子的蛋在白色上(企业商用).jpg

  病因

  禽痘的病原为禽痘病毒,最少有4种病毒型。禽痘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当强。在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虽然完全干燥和被直射日光作用许多星期,还不致被杀死;加热至60℃需经3小时才被杀死,在一15℃以下的环境中可保持活力多年。1%的火碱、1%的醋酸或0.1%的升汞可于5分钟内杀死此病毒。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幼龄的鹌鹑,由健康鹑与病鹑接触引起,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须经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表寄生虫、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使病情加重。如有葡萄球菌、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可造成死亡。

  临底症状

  禽痘的潜伏期为4~8天,通常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偶有败血型。

  (1)皮肤型:以头部皮肤多发,有时见于腿、脚、泄殖腔和翅内侧,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起初出现麸皮样覆盖物,断后形成灰白色小结,很快增大,略发黄,相互融合,最后变为棕黑色痘痂,经20~30天脱落。一般无全身症状。

  (2)黏膜型:也称白喉型,病鹑起初流鼻液,有的流泪,2~3天后在口腔和咽喉黏膜上出现灰黄色小斑点,很快扩展,形成假膜如用镊子撕去,则露出溃疡灶,全身症状明显,采食与呼吸发生障碍。

  (3)混合型:皮肤和黏膜均被侵害

  (4)败血型:少见。

  剖检变化

  (1)皮肤型是在头部、眼周、嘴角、肛周、翅下、脚等无毛或少毛处出现痘疹。痘疹初期为小肿块,以后露出易出血的肉芽,变成黄白色的硬结节,进一步发展,结节破裂形成暗祸色疣状结节,结节大的可如豌豆。约两周后或在较短的时间内,病灶基部发炎并出血。结痂的形成可能会持续1~2周的时间,随着退化上皮层的脱落而完成。痘疹若出现在眼周,有时由于结节数多,互相融会,产生大块的厚痂,致使眼裂完全闭合,引起鹌鹑失明而影响采食,以致造成鹑体饥饿消瘦。此型若不继发细菌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2)黏膜型或称白喉型病例,可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不透明稍突起的小结。小结迅速增大,融合成黄色、干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剥掉伪膜,可见出血性廉烂或溃疡。此时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可使病势加重,甚至蔓延到眶下窦(引起肿胀)。此型常因痘疹在咽喉部出现而堵塞咽喉,引起吞咽、呼吸困难。

  (3)混合型病例是在皮肤及黏膜处均出现痘疹。

  诊断

  根据皮肤、口腔、喉、气管黏膜出现典型的痘疹,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对症治疗:皮肤型的可用消毒好的镊子把患部痂膜剥离,在伤口上涂一些碘酒或甲紫;黏膜型的可将口腔和咽部的假膜斑块用小刀小心剥离下来,涂抹碘甘油(碘化钾10克,碘片5克,甘油20毫升,混合搅拌,再加蒸馏水至100毫升)。剥下来的痂膜烂斑要收集起来烧掉。眼部内的肿块,用小刀将表皮切开,挤出脓液或豆渣样物质,使用2%硼酸或5%蛋白银溶液消毒。

  (2)除局部治疗外,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2克,连用5~7天,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

  (1)预防接种:本病可用鸡痘疫苗接种预防。10日龄以上的雏鹑均可以接种,免疫期幼雏2个月,较大的鹑5个月。刺种后3~4天,刺种部位应微现红肿,结,经2~3周脱落。

  (2)严格消毒:要保持环境卫生,经常进行环境消毒,消灭蚊子等吸血昆虫及其孳生地。发病后要隔离病鹑,轻者治疗,重者捕杀并与病死鹑一起深埋或焚烧。污染场地要严格清理消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