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网 植物大全 养花知识 多肉植物 植物百科 花卉图库

首页 > 养鹌鹑> 鹌鹑雏鹑的管理方法

鹌鹑雏鹑的管理方法

时间:2024-04-15 16:55:00 来源:说植物

  鹌鹑雏鹑是指出壳不久的幼鸟,它们具有体质弱、生长发育快、对环境敏感等特点。在鹌鹑的养殖过程中,雏鹑的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鹌鹑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摄图网_600388940_站在草地上的公鹌鹑(企业商用).jpg

  1.接雏

  雏鹑从出雏机中捡出,在孵化室内绒毛干燥后接种马立克疫苗后转入育雏室,此过程称为接雏。若是自己孵化接雏可以分批进行,尽量缩短在孵化室的逗留时间,不要等到全部雏出齐后再接雏,以免早出壳的雏鹑不能及时饮水和开食,导致体质逐渐衰弱,影响生长发育,降低成活率。

  2.开水

  出壳雏鹑应在24小时内喝到温水,补充体内所耗水分。1~7日龄的饮水采用凉开水。100千克凉开水十50克速溶多维十30克维生素C10千克白糖或葡萄糖配制成的保健水可供饮用。为防止疫病的发生,1~7日龄每天饮用2次青霉素和链霉素,每次每只鹌鹑饮用链霉素和青霉素各500单位。

  8~14日龄方法同上,但糖的添加量应减少一半。每天饮用5%的恩诺沙星饮水剂,1毫升药品加1千克水混即可。

  管理人员站立在笼旁观察,每只鹌鹑都应喝到水,对没有喝上水的要用手抓起来将喙放到饮水器内蘸一下,让其将水咽下学会饮水。对于没有饮水欲望的个别雏鹑用滴管向口中滴水。开始喂水后的前3天要加强管理,饮水器中不断水,让鹑自由饮水。如果发现抢水喝说明曾经断水,让其喝一会儿水后将饮水器移走,等雏鹑安定后再放入饮水器。这样反复多次,直到饮水正常为止。15日龄后即可使用大一点的饮水器,自由饮水。

  3.开食

  雏鹑第一次喂食称为开食,开食时间一般掌握在初饮后3~4小时,开食在浅盘或硬纸上进行。开食不是越早越好,过早开食胃肠软弱,有损于消化器官。但是,开食过晚有损体力,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当有60%~90%雏随意走动,有食行为时应进行开食。另外,开食最好安排在白天进行,效果较好。

  ①开食方法:将配制好的开食饲料撒在料盆内,任其自由采食。刚开食时,雏鹑可能不会吃食,需要诱导。整个开食时间宜短,一般在30分钟内完成。

  ②诱食方法:先用手轻碰鹑嘴,吸引其注意力,然后引向开食料,或打开雏鹑嘴,直接将开食料塞进嘴内;把切成细丝的青菜放在手上晃动,或者将蒸煮半熟的小米或切碎的青菜丝均匀地撒在食盘上,用手轻轻叩打食盘,引诱和训练雏采食。第二次喂料,应将被污染饲料扫清。

  ③开食饲料:开食饲料,可用煮熟的蛋黄拌玉米粉,也可用煮熟的蛋黄拌泡软后的碎米,每100只雏给3~4枚鸡蛋黄,或者用幼雏配合料,但头几天最好加人点熟的蛋黄,饲料放在食槽内,让其自由采食。可在饲料中添加呋喃唑酮、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饲料中添加药物时,应先称量好需要加药的饲料和药物,再取饲料少许,加入药物充分拌匀;用已拌有药物的饲料再加入一部分未掺药物的饲料拌匀,最后将药物拌入所有称量好的饲料中充分搅拌均匀方可饲喂。也可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后使用。饲料中添加药物要搅拌均匀,药物使用剂量要充足,用药时间为5~7天,但不能超量。

  凡是开食正常的雏鹑,第1天平均每只最多吃1~2克,第2天增加到3克左右,第4天可增加到3~4克,第5天大致可达5~7克,7日龄9~11克,11日龄13~15克,15日龄16~18克。

  开食良好的鹑,走进育雏室即可听到轻快的叫声,声音短而不大,清脆悦耳,且有间歇;开食不好的,就有烦躁的叫声,声音大而叫声不停。开食正常,雏鹑安静地睡在保温伞周围,很少站着休息,更没有吃食扎堆的现象。

  在开食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挑出体弱雏鹑:雏鹑运到育雏舍,经休息后,要进行清点,将体质弱的雏鹑挑出。因为雏鹑数量多,个体之间发育不平衡,为了使鹑群发育均匀,要对个体小、体质差、不会吃料的雏鹑另群饲养以便加强饲养,使每只雏鹑均能开食和饮水,促其生长。

  ②延长照明时间:开食时为了有助于雏鹑觅食和饮水,雏鹑出壳后3天内采取昼夜24小时光照。

  ③选择开食饲料:开食饲料,一般要求营养丰富,适口性佳,容易消化吸收,可以选择碎米、碎玉米等饲料。

  ④开食不可过饱:开食时要求雏鹑自己找到采食的食槽和饮水器,会吃料能饮水,但不能过饱,尤其是经过长时间运输的雏,此时又饥又渴,如任其暴食暴饮,会造成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致大批死亡。

  ⑤不能使雏鹑湿身:注意盛水器的规格,要大小适宜,以免雏鹑进入水盆。

  ⑥补饲砂砾:补喂砂砾可以促进肌胃的消化功能,而且还可以避免肌胃逐渐缩小。补喂时把1~2毫米的砂砾按饲料量的1%~2%投入料中,也可以装在吊桶里供鹑采食,通常一周后开始自由采食。

  4.环境控制

  (1)温度:雏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同时,幼雏个体很小,相对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量较成多,因此雏鹑对温度非常敏感。特别是出壳后最初的3天内,必须做好保温工作,如果忽视管理,在出壳后3~5天,死亡率可高达50%。

  育雏时在头三天内中心温度应达到38~40℃,在第一周内逐渐降至35~33℃,第二周32~29℃,第三周为28~25℃。育雏器内温度和室温相同时,即可脱温,但最低不得低于24℃。温度掌握得是否合适,不仅依靠温度计,更重要的是观察幼雏活动、休息和吃食状况,再调整温度。温度适宜,幼雏吃饱后均匀而安静地在热源周围活动,或伸腿、伸腰,静卧休息,睡得分散,不挤压而且安稳,不大声叫,或者有规律地吃食和饮水;温度过低时,幼雏就会集中在热源附近,互相拥挤、聚堆,并发出吱吱叫声,时间稍长,往往底下的幼雏被挤压而死,上面的被冻死,勉强活过来的以后生长发育受阻;温度过高时,幼雏远离热源,躲在育雏器的四周,严重时张嘴呼吸,抢水喝,饮水量大增。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温度不能忽高忽低,温差悬殊,冷热不均易发生疾病或死亡。温度过高时,幼雏代谢受到阻碍,食欲减退,大量消耗体内水分,引起生理机能上的失调,发育迟缓,体质软弱,同时易患感冒和呼吸器官疾病,或出现啄羽、啄肛等恶癖:温度过低时,幼雏受凉,易发生呼吸道疾病,拉稀或诱发白痢等病,怕冷紧紧压在一起,也容易被压死。

  最理想的热源是电源,使用红外线灯泡,优点是容易控制温度,既可保温,又可照明,使用方便,设备简单,容易安装和维修,且比较清洁卫生,如果温度不够,可考虑用蜂窝煤炉作辅助热源,特别是停电时要用。

  育雏温度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小雏宜高,大雏宜低,小群宜高,大群宜低,早春宜高,晚春宜低,阴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间宜高,白天宜低。刚出壳的幼需要置于37℃的环境中,随着日龄增长和自身体温调节机能的不断完善,每2天温度可下降约1℃。

  雏鹑的保温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来说,春、秋育雏保温14天左右即可,夏季保温4~5天即可,冬季保温20天。

  (2)通风与湿度:通风的目的是排出舍内有害气体,换新鲜空气,只要育雏室温度能保证,空气越流通越好。幼雏从第三天起,通风很重要。随着幼雏的长大,呼吸量也相应增大,在中午暖和的时候,适当打开门窗换气。在寒冷季节,可采用安装纱布气窗或罩布帘等办法,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冷空气直接吹到雏身上,以免伤风而死亡。

  育雏的前阶段(1周龄),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干燥为宜。稍后(2周龄)由于体温增加,呼吸量及排粪量增加,育雏室内容易潮湿,因而要及时清除粪便,相对湿度55%~60%为宜。

  (3)密度:饲养密度合理有利于鹤鹑生长发育,减少疾病和啄肛、啄羽的发生,提高的成活率。应根据地域、季节、日龄和温度等情况,合理安排密度。一般情况下,在同样饲养面积内,冬天可密一些,夏季疏一些;日龄小密一些,日龄大可疏一些。

  (4)光照:在育雏阶段,除接受自然光照外,还应补充人工光照。雏鹑的光照,一般1~5日龄每天可光照23~24小时,6~10日龄可渐减至20~22小时,以后逐渐缩短到10~12小时。光照强度,一般以每平方米4瓦为宜。不同波长、颜色的光对雌的性成熟有较大影响,据报道,雏鹌鹑在红光下饲养比在绿光或蓝光下早半个月开产,并能保持较高的产蛋率,因此前期用白色灯泡,后期可换红色灯泡。

  5.做好预防性投药

  鹌鹑消化器官容积小,一旦发生患病,消化道内食物不多或已无食物,若此时用药反而效果不佳,甚至加速死亡,故在育雏阶段更要作好预防性投药工作。

  6.其他日常管理

  育雏的日常工作要细致、耐心,加强卫生管理。经常观察雏精神状态。按时投料、换水、清扫地面及清扫便,保持清洁。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几点:

  (1)每天早晨,要观察鹌鹑的动态,如精神状态是否良好,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2)承粪盘每日清扫1~2次,饮水器每天清洗1~2次并更换洁净的饮水,供水不可间断。喂湿料的料槽,在加新料前要先清除剩料,冲洗干净。

  (3)每天日落后开灯照明,夜里10时后关灯,换开指示灯。

  (4)经常检查育雏箱内温度、湿度、通风情况,每天晚上临睡前,一定要检查一次育雏箱内的温度。

  (5)观察雏鹑粪便情况,正常粪便较干燥,呈螺旋状。粪便颜色、稀与饲料有关。喂鱼粉多时呈黄褐色,喂青料时呈褐色且较稀,均属正常。如发现粪便呈红色、白色,应分析和采取治疗措施。

  (6)及时淘汰生长发育不良的弱雏,使全群生长发育整齐一致。

  (7)发现病雏,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死雏及时剖检诊断。

  (8)定期更换入口处的消毒药和洗手盆中的消毒药,对雏鹑舍屋顶、外墙壁和周围环境也要定期消毒。

  (9)消灭蚊蝇繁殖的滋生地,消灭幼虫,首先改造好舍环境,填平鹑舍内外的污水坑,鹑舍排水设地下排水道,粪做堆积发酵处理,病死鹑及时深埋或焚烧,或专设尸坑进口加盖。粪池和排水沟在蚊蝇繁殖季节,每周用0.5%的敌百虫或0.02%的溴氢菊酯撒布粪池和水沟。鹑舍内每周用0.01%的溴氢菊酯喷酒1~2次,鹑场环境用0.5%的敌敌畏,每2~3天喷洒一次(结合环境消毒加入消毒液内)。夏季蚊蝇繁殖旺盛时期,鹑舍门窗应设有纱窗、纱门。环境洒次数适时增加,有效地控制和杀灭蚊蝇成虫。

  (10)杜绝鼠害,定期清除舍周围的杂草、垃圾,保持舍环境整洁,鹑舍内外的鼠洞定期检查堵塞,管道、通风口用细密铁网封堵。鹑舍门缝低于1毫米为宜。

  在配制灭鼠药时,首先考虑饵料和环境的适应性,在环境比较干燥的条件下,饵料可用水果、萝卜、地瓜等。环境比较潮湿则用玉米面、麦粒、草籽等做饵料。一般常用药量:灭鼠优1%~2%的比例,敌鼠钠盐、杀鼠灵、杀鼠迷0.0025%的比例。

  鹑场每年进行2~3次全场性大规模灭鼠(包括生活区)使用慢性抗凝血剂的敌鼠钠盐等,直接投放老鼠喜爱藏身以及经常活动的地方,4~5天后收集死鼠,进行无害处理。

  (11)夏天温度高,湿度大,饲料极易发霉变质,进料时应少购勤进;添料时要少加勤添,而且量以每天吃净为宜,防止日子过长底部饲料霉变。

  (12)在1周龄和2周龄时,抽样称重,与标准体重对照,以便了解饲养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3)转群人育成鹑笼前二天,先将成鹑笼用的水槽挂入育雏笼内,创造上大笼后的环境。

  7.做好育雏期记录

  诸如进雏日期、品种名称、进雏数量、温度变化、发病死亡淘汰数量及原因、喂料量、免疫状况、体重、日常管理等内容都应做好记录,以便于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育雏效果。

  8.育雏失败原因分析

  雏鹑在饲养过程中,即使在饲养管理正常的状况下,雏存数也会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小公鹑的捡出和弱雏的死亡等造成的。存栏数下降只要不超出3%~5%,应当属于正常。一般来说,雏鹑死亡多发生在10日龄前,因此称为育雏早期的雏鹑死亡。育雏早期雏鹑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的因素;二是后天的因素。

  (1)雏鹑死亡的先天因素

  ①导致雏鹑死亡的先天因素主要有鹑白痢、脐炎等病,这些疾病是由于种蛋本身的问题引起的。如果种蛋来自患有白痢的种鹑,尽管产蛋种鹑并不表现出患病症状,但由于确实患病,产下的蛋经由泄殖腔时,使蛋壳携带有病菌,在孵化过程中,使胚胎染病,并使孵出的雏鹑患病致死。

  ②孵化器不清洁,沾染有病菌。这些病菌侵入鹑胚,使鹑胚发育不正常,雏鹑孵出后脐部发炎肿胀,形成脐炎。这种病雏的死亡率很高,是危害养业的严重病之一。

  ③由于孵化时的温度、湿度及翻蛋操作方面的原因,使雏鹑发育不全等也能造成雏鹑早期死亡。

  上述是由于雏鹑先天发育中所产生的疾病等引起的雏鹑早期死亡。防止这些疾病的出现,主要是从种蛋着手。一定要选择没有传染病的种蛋来孵化。还必须对种蛋进行严格消毒后再进行孵化。孵化中严格管理,不致发生各种胚胎期的疾病,孵化出健壮的雏鹑。

  (2)雏鹑死亡的后天因素:后天因素是指孵化出的雏鹑本身并没有疾病,而是由于接运雏鹑的方法不当或忽视了其中的某些环节而造成雏鹑的死亡。

  ①细菌感染:大多是由种鹑垂直传染或种蛋保管过程及孵化过程中卫生管理上的失误引起的。

  ②环境因素:第一周的雏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温度过低鹑群扎堆,部分雏鹑被挤压窒息死亡,某段时间在温度控制上的失误,雏鹑也会腹泻得病。一般情况下,刚接来的部分雏体内多少带有一些有害细菌,在鹑群体质健壮时并不都会出现问题。如果雏鹑生活在不适宜不稳定的环境中,会影响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抗病能力下降,部分雏鹑就可能发病死亡。

  为减少育雏初期的死亡,一是要从卫生管理好的种场进雏,其次要控制好育雏环境,提前可以预防性地用些抗生素。

  (3)饲料单一,营养不足:饲料单一,营养不足,不能满足雏鹑生长发育需要,因此雏鹑生长缓慢,体质弱,易患营养缺乏症及白痢、气管炎、球虫等各种病而导致大量死亡。

  (4)不注重疾病防治:不注重疾病防治也是引起雏鹑死亡的后天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