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林牧渔> 海南水稻一年收割几次
海南水稻一年收割几次
时间:2025-11-21 14:01:00 来源:说植物
海南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充沛,光热资源丰富,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与我国其他多数地区(一年1-2熟)不同,海南水稻收割次数受气候分区、品种选择及种植模式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理清海南水稻的收割频次及背后原因,能帮助了解热带地区水稻种植的独特性,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海南水稻一年收割几次?
1.核心收割频次:多数地区一年2-3熟,分气候区差异
海南水稻一年收割次数主要分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以两熟为主,三熟集中在特定区域:①一年两熟(主流模式):覆盖海南大部分地区(如海口、文昌、儋州等),一般3-4月播种早稻,7-8月收割;8-9月播种晚稻,11-12月收割,两季水稻生长周期均为4-5个月,适配当地光温条件,且能避开台风多发季节(9-10月),降低灾害风险。②一年三熟(局部区域):仅在海南南部热量更充足的地区(如三亚、陵水、乐东),因全年无霜冻、积温更高(年积温8000℃以上),可实现一年三熟,通常12月至次年1月播种第一熟,4月收割;4-5月播种第二熟,8月收割;8-9月播种第三熟,12月收割,三季水稻需选择早熟品种(生长周期3.5-4个月),且需配套充足水肥管理。
2.影响收割次数的关键因素
气候条件:海南南部(三亚、陵水)年平均气温25-27℃,冬季最低温也在15℃以上,水稻可全年生长,具备三熟条件;北部(海口、琼海)冬季偶有短暂低温(10-12℃),虽不冻伤水稻,但会减缓生长速度,更适合两熟,若强行三熟易导致第三熟产量降低。
品种选择:两熟地区多选用中熟品种(如“特优524”“湘早籼45号”),生长周期4.5-5个月,兼顾产量与抗逆性;三熟地区需选早熟品种(如“浙辐802”“湘早籼32号”),生长周期3.5-4个月,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三季生长,避免季节衔接冲突。
种植目的与管理:农户种植若以“高产稳收”为目标,多选择两熟(管理更轻松,病虫害少);规模化种植且配套完善水肥、灌溉系统的基地,会尝试三熟(提升土地利用率),但三熟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且对土壤肥力要求高(需定期补施有机肥,避免土壤退化)。
3.特殊情况:受灾害与政策影响的调整
自然灾害:海南7-10月为台风多发期,若早稻收割前遇强台风,会导致倒伏减产,可能推迟晚稻播种,使当年仅能完成一熟或两熟;冬季若遇罕见低温阴雨(虽概率低),会影响晚稻灌浆,导致收割延迟,进而影响下一季播种计划。
政策导向:为保障粮食安全,海南部分地区推广“稻-稻-薯”“稻-稻-菜”等轮作模式,水稻一年两熟后,冬季种植红薯、蔬菜,虽水稻仍为两熟,但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若政策鼓励再生稻种植(水稻收割后留茬,让其重新生长抽穗),部分地区可实现“一栽两收”(栽一次秧,收割两次),但本质仍属一年两熟范畴。

海南水稻一年三熟的产量高吗?
三熟单季产量低于两熟,但全年总产更高,是否划算需看管理成本:①产量对比:三熟地区单季水稻亩产约400-450公斤,全年总产1200-1350公斤;两熟地区单季亩产500-550公斤,全年总产1000-1100公斤,三熟总产高20%-30%。②成本与收益:三熟需多投入一次种子、化肥、农药及人工成本(约每亩增加500-800元),若水稻市场价格稳定(如2.8-3元/公斤),三熟全年每亩收益比两熟高800-1200元,但需确保土壤肥力能支撑三熟(否则后续产量会下降),且需有足够灌溉条件(三熟需水量更大)。
海南的再生稻一年能收几次?
海南再生稻一年通常能收2次(“一栽两收”),与常规水稻区别明显:①收割次数:再生稻栽一次秧,第一季成熟收割后,留茬30-40厘米,通过施肥、浇水促进腋芽萌发,生长成第二季水稻,实现“一年两收”;常规水稻需分两次播种、移栽,才能完成两熟。②优势与局限:再生稻节省种子、育苗、移栽成本(每亩节省200-300元),且生长周期短(第二季仅需2.5-3个月),适合海南气候;但再生稻对品种要求高(需选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如“甬优4949”),且第二季产量低于第一季(约为第一季的60%-70%),适合劳动力不足或追求低成本种植的农户。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养鸭的养殖技术
养鸭是我国传统养殖业之一,鸭肉、鸭蛋兼具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需求稳定。无论是肉鸭养殖还是蛋鸭养殖,都需围绕“成活率、生长速度、产蛋率”核心目标,把控品种选择、场地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掌握规范化养殖技术,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8 -
鲨鱼能否人工养殖
鲨鱼因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如观赏、科研),人工养殖逐渐受到关注。但不同于淡水鱼或普通海水鱼,鲨鱼多为大型掠食性鱼类,生长周期长、对水质和空间要求严苛,且部分品种受保护,养殖存在诸多限制。并非所有鲨鱼都能人工养殖,需结合品种特性与技术条件判断,下面详细解析相关要点。
2025-11-28 -
知了怎么人工养殖
知了(主要指蚱蝉)的若虫(金蝉)是热门食材,野生资源因过度捕捉日益减少,人工养殖成为重要补充。但知了一生需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阶段需在土壤中生活2-3年,且依赖杨树、柳树等寄主植物获取养分,养殖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掌握规范化养殖技术,是提高知了产量与成活率的核心,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8 -
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蚕卵是家蚕生命的起点,体积小巧(直径约1毫米)却蕴含完整生命体系。其孵化并非简单的“等待”,而是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协同作用,若条件不适,可能导致蚕卵休眠、霉变甚至死亡。掌握科学的孵化条件与管理方法,能让蚕卵孵化率提升至90%以上,为后续养蚕打下良好基础,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8 -
牛肝菌种植技术
牛肝菌(如美味牛肝菌、黄牛肝菌)是市场价值较高的食用菌,野生资源日益稀缺,人工种植成为满足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其依赖与树木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种植难度高于普通食用菌,需精准控制培养基、温湿度及共生环境。掌握规范化种植技术,是实现牛肝菌稳定产出的核心,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7 -
松果是什么时候成熟的
松果是松树的球果,分为含种子的雌球果(我们常说的“松果”)和无种子的雄球果,其成熟时间因松树品种、生长地域不同差异较大。无论是想采集松果育苗,还是用于手工装饰,都需要掌握其成熟规律——未成熟的松果质地坚硬、种子未饱满,过熟则易开裂掉籽。明确松果的成熟时间与判断方法,能更高效地利用松果,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7 -
李子苗怎么培育
李子作为常见水果,市场需求稳定,而优质李子苗是高产的前提。李子苗培育主要有播种、嫁接、扦插等方式,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场景,且对土壤、温度、管理细节要求较高。若培育过程中忽视关键步骤,易导致幼苗抗病性差、结果推迟。掌握科学的培育方法,能为李子树生长打下坚实基础,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7 -
木耳是怎么长出来的
木耳是我国传统食用菌,无论是炒菜、煲汤都深受喜爱。但它并非生长在土壤中,而是依靠朽木或人工培养基获取养分,生长过程需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不少人对木耳的生长原理感到好奇,想知道从菌种到可食用的成熟木耳,需要经历哪些关键环节。下面结合人工栽培流程,详细解析木耳的生长过程。
2025-11-27 -
西瓜施肥时间及方法
西瓜作为喜肥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随生长周期动态变化,不同阶段施肥重点差异显著。若盲目施肥(如偏施氮肥、施肥时机不当),易出现“前期徒长、后期脱肥”,导致坐果难、甜度低、产量下降。掌握科学的施肥时间与方法,平衡营养供给与生殖生长,是西瓜优质高产的关键,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7 -
姑娘果一年可种植几茬
姑娘果是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栽培,适应能力较强,但对温度敏感,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其一年可种植的茬数并非固定,主要取决于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无霜期长短)、栽培方式(露天或设施)及品种特性(早熟或晚熟)。明确不同场景下的种植茬数,能帮助种植者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下面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202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