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网 植物大全 养花知识 多肉植物 植物百科 花卉图库

首页 > 渔业大全> 牡蛎 牡蛎百科

牡蛎 牡蛎百科

时间:2023-07-31 14:25:00 来源:说植物

  牡蛎(Ostreidae)俗称海蛎子、蚝等,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牡蛎目,牡蛎科下的物种统称牡蛎。牡蛎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为全球性分布种类。

  牡蛎的种类很多,其中具有商业价值的牡蛎大约有20种,可供人食用的牡蛎品种通常都来自牡蛎属(Ostrea)和巨牡蛎属(Crassostrea)。他们不仅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产珍品。

牡蛎.jpg

  形态特征

  壳在断面上可以分为三层;最外层为薄而透明的角质层,中层最厚是由碳酸钙组成的柱状结构称棱柱层,内层为碳酸钙的片状结构,称珍珠层。壳是由下面的外套膜分泌形成,外套膜由壳顶处向腹缘延伸,它是两层上皮细胞,中间夹有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膜,膜内有肌纤维使它附着在壳内面,外套膜的边缘加厚形成三个褶皱,内褶上有放射肌及环肌使边缘紧贴壳上。中褶上有大量的感觉细胞或感觉器,具有触觉、视觉等功能。外褶有很强的分泌功能。

  两壳不等,左壳或称下壳较大而凹,以左壳固着在岩石或海底木桩上。一般是在面盘幼虫变态的后期,由足丝分泌粘液,将外套膜缘固着在基质上,然后由外套膜分泌的贝壳则直接粘着在塞质上了。足完全消失、前闭壳肌也退化消失、后闭壳肌移到身体的中部,已完全失去了运动的能力。闭壳肌与韧带具有拮抗作用。由于永久的固着生活,外套膜缘出现了发达的小触手或感官,外套膜从不出现愈合点或形成水管,因为它们生活在硬质表面,那里很少有大量沉积物的存在,因潮汐运动已起到了清除作用。

  生活习性

  固着生活

  以壳粘着在其他物体上而行固着。一般分布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不超过10米的范围内。

  抗逆性

  牡蛎还是抗逆性最强的水生动物之一,2亿年来潮间带多变的环境练就了牡蛎对温度、盐度、露空和海区常见病原极强的抵抗能力,在落潮露出水面时,能够耐受夏天酷热干燥的天气,同时也能够成功适应冬天冰冻天气,在离水露空条件下可存活1~2周,甚至1个月的时间。

  性别反转

  在自然群体中,大多数牡蛎个体属于雌雄异体,小部分为雌雄同体,牡蛎还可以自发“变性”,同一个个体在不同年份或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别。

  食性

  过滤取食。依靠海洋中的微型海藻和有机碎屑为食。

  繁殖

  据统计,一只雌性牡蛎在一个繁殖季节可以生产出高达4亿的卵细胞,而牡蛎的性腺只在繁殖季节才充分发育。

  分布范围

  全球性分布。中国拥有丰富的牡蛎资源,是牡蛎的故乡,拥有利用牡蛎的悠久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南方沿海一些地区的居民就掌握了牡蛎养殖技术。目前,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有牡蛎生产基地,其主要产地为福建、广东、山东、广西、辽宁、浙江等。其中长牡蛎是最重要的养殖物种。

  主要价值

  牡蛎作为一种优质的海产养殖贝类,不仅具有肉味鲜美的食用价值,而且其肉与壳均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牡蛎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糖原、大量的活性微量元素及小分子化合物,其壳中含有大量碳酸钙。

  牡蛎肉

  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性养殖贝类,牡蛎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其味美肉细,易于消化。干肉中含有蛋白质45%~52%,脂肪7%~11%,总糖19%~38%,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1,B2,D和G等,含碘量比牛乳或蛋黄高200倍。浓缩后称“蚝油”;肉可鲜吃或制成干品,即传统的名产品“蚝豉”。

  蛎肉还有“养血,补血,滋阴”之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牡蛎治虚弱、解丹毒、止渴等药用价值。我国最早的药用专著《神农本草经》始载牡蛎等贝类中药7种,具有敛阴、潜阳、止汗、化痰、软坚的功用。主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瘿瘤等。根据文献报道,牡蛎尚有制酸、降压、抗癌、防衰老的作用。因此,牡蛎在中国已由卫生部批准列为第一批既是药材又可作食品的保健品之一。

  牡蛎壳

  牡蛎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人们食用时,大量的贝壳作为垃圾丢弃。实际上牡蛎壳中含有90%以上的碳酸钙是一种宝贵资源,可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医药、食品保健及制作各种添加剂等。

  医药价值牡蛎壳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理工作者在传统医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研究手段对其作了深入研究,发现其药效包括安神养心宁志、平肝熄风及平肝潜阳、化痰止咳、消虚火去内热等诸多方面。牡蛎壳与龙骨均含有大量的钙与丰富的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因此,牡蛎壳有可能作为龙骨的替代药材。

  筏式养殖

  选择适宜养殖海区

  牡蛎筏式养殖应选择海区风浪较小、水质稳定、无工业污染的海区,海区水深在8m以上的,水温常年变化稳定,夏季不超过30℃,海区表层流速一般以0.3~0.5m/s为宜,比重应在1.008~1.020,海底为泥质或泥沙质的海区。

  养殖浮筏设置

  浅海浮筏式养殖以木条或竹竿为框架固定桩,两端系锚缆固定于海底,用1500股聚乙烯单丝绞制成浮绠,使绳浮于水面,每台筏用浮球作浮力,浮球数量每公顷约1200个,把养殖基吊挂于浮筏绳上养殖;把贝壳串采苗器重新拆开,将采苗器的间距调整到20~30cm左右绑在养成绳上;下海初期8m左右挂一个浮球,随着牡蛎质量的增加,当浮球下沉到2/3,及时增加浮球,大约4m左右再挂一个,到养成后期2m左右增加一个浮球使牡蛎调节到合适水层。牡蛎筏式养殖是秀屿区沿海比较合适的养殖方式,增加牡蛎在海水中的摄食时间,比滩涂插养缩短一年多,而且产量比滩涂插养高一倍多,还可以节约滩涂。

  苗种来源及采苗

  苗种来源

  牡蛎苗种来源于半人工采苗,牡蛎满一龄性腺就能达到成熟繁殖。牡蛎性腺成熟,水温24~25℃时为牡蛎产卵盛期。莆田兴化湾海区牡蛎繁殖盛期为5~6月,牡蛎产卵大都在大潮汛期间进行。海区温度适宜,牡蛎受精卵经20~22h发育成D形幼虫,幼虫平均壳长达到280μm以上,当幼虫出现眼点达40%~50%,就可投放附着基,让幼虫变态附着。根据历年经验,秀屿区水产技术人员对海区牡蛎苗进行检测,蛎苗一旦成熟,通过平台发送,指导养殖户适时投放附着基。

  采苗

  就地取材,采用蛎壳作为采苗器,成本低。根据历年采苗经验,每年5~6月中旬蛎苗活力强,数量多。采苗效果检查,采苗期间常下海检查,附苗后3~5天能看到大小似针眼的蛎苗。若附上藤壶苗要及时清理,重新采苗,不要错过采苗季节。

  养成期间管理

  筏式养殖的牡蛎苗要在港湾内暂养一个多月,蛎苗不易脱落,方能分苗下海养成。分苗前4~5天要在筏式养殖区中设几处标点,拿几串下去试养,判断牡蛎苗能否适应,以及海区敌害生物附着情况,特别是藤壶附着程度;如果藤壶附着较多,暂缓下海。从采苗至收成的养殖周期大约为10个月。牡蛎养成期间,重点在于管理,包括人为控制养殖密度,通过浮球调节水层,蛎苗分苗下海挂在水下3m左右,以适应幼苗生存,随着幼体逐渐长大,质量增加,适时通过浮球调节水层;经常加固防止台风袭击。台风来临,提前加固基础设施,台风后及时整理。牡蛎收成前夕负荷增大,应增加浮力,防止沉筏。

  采收

  浅海筏式养殖牡蛎采收方便,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经济效益。牡蛎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市场交易活跃。牡蛎养成期从露秋开始进入水质肥沃期,经1~2个月时间可使牡蛎肥满度达到高峰。根据市场的需求,牡蛎个体达商品规格时就可以采收。

  敌害及其防治

  牡蛎的敌害有藤壶、贻贝、苔藓虫以及海鞘等,它们与牡蛎争夺固着基和养料,影响牡蛎生长和附着。根据历年海区采苗经验,贻贝在高潮区附着量较少,低潮区附着量相对多,牡蛎采苗应选择适宜潮区投放附着基。按技术人员指导,显微镜下检测蛎苗成熟,方能投放附苗器。

相关推荐